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(記者 曾鼐)為什麼要進行媒體融合?如今困境何在?22日,諸多專家學者齊聚京城,指出媒體融合是傳媒發展的現實需要,要堅持以內容為王,建議引入退出機制。
  近年來,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飛速發展,媒介技術的變革正重塑媒介環境,加快了傳媒業的融合與轉型。22日,“創新與發展:媒體融合戰略高端研討會”在京舉行,由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與中國傳媒大學聯合主辦,近百位業界、學界專家等共論媒體融合。
  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王冬梅22日發言說,傳統媒體要有危機意識和緊迫感,新媒體平臺和話題影響力正逐步上升,傳統媒體從業者必須要適應媒體融合的趨勢,重視原創首發,充分挖掘和整合資源。不過她強調,無論新技術的發展有多快,“內容為王”的訴求不會改變,傳統媒體要學習新媒體、用新形態講好故事。
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表示,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都應有一個共同的原則,即以人民為中心,媒體融合要堅持為民眾服務,不能過分強調商業、市場、技術等。他說,在以往傳統媒體報道領域,新聞失實的現象並不常見,但僅去年一年,網絡電視的假新聞已發現10多起,新媒體的傳播不能忽視法制管理,需加強標準的建設,“無論新舊媒體,都要有社會責任”。
  推進媒體融合有什麼困難?高長力認為,如今仍然存在著體制機制的障礙。他說,促進媒體融合,對於傳統媒體需要一定資本的投入,也有相當大的風險,所以對於傳統媒體的轉型應該在考核標準等方面有政策的鼓勵。他表示,傳統媒體從業者,尤其是管理層應該主動學習、積極使用新媒體,用互聯網的思維加強媒體內部的建設,“變挑戰為機遇”。
  應該如何推進媒體融合?新華社新聞研究所中外媒體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唐潤華說,“沒有退出機制,媒體融合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”。他說,傳媒的市場空間是有限的,廣告等規模不可能無限增長。研究顯示,受眾花費在媒體的時間總和也是趨於固定的,新媒介的大量進入,增強了競爭性,但市場的增長是有限的,應該引入退出機制。
  “要重視群體傳播的新環境”,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隋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。他表示,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新媒介,具備無管理主體、信源不確定、傳播者匿名等群體傳播特點,改變了以往的大眾傳播環境和格局,形成了大眾傳播與群體傳播博弈的新環境。他說,媒體融合,是互聯網時代傳播的新特征對傳統媒體提出的必然要求,傳統媒體要強化“服務用戶的意識”,改變以廣告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,加強品牌建設和相關產業開發等。
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同樣表示,媒介的消費習慣已發生改變。他說,不同年代的群體都有自己特定的主流媒介使用方式,媒體除了要做內容提供者,也要重視服務消費,例如在內容設計中需考慮電商與廣告的對接等。他強調,在數據無處不在的社會,要重視數據新聞學的教育,培養記者對數據的敏感性,重視解讀數據的作用。(完)  (原標題:專家熱議媒體融合 建議“引入退出機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98yujc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